【资料图】
原标题:
全国助残日:切实落实扶弱措施,打造无障碍社会
2023年5月21日,我国迎来了第三十三届全国助残日,主题为“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,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”,各地也开展了扶残助农、器材捐献类的活动。但与此同时,我们也应当意识到,中国有8500万残障人士,相当于每16个人中就有一个残障人士,即使让这8500万人组成一个国家,人口数量也足以在世界排到第17名。如此庞大的群体,却似乎很少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,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,这是怎么回事?
关于这个问题的回应,网络平台上已经有很多残障人士现身说法:盲道突然丢失、无障碍通道被堵等等。社会的客观条件,没能为他们提供多少便利,辅助器具和保障措施的欠缺让他们无法单独出行,使得他们只能被困在自己的小世界当中,从而从大众视野中淡化出去。这样的问题在早年已有不少报道,但始终是社会难以去除的顽疾。要知道,残障人士缺的不是一架轮椅,而是一条可以通过轮椅的道路;残障人士缺的不只是个人价值的实现,还有关于生命的体验。
这样的问题,绝不是一个人、一个机构能够解决的,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。一个人对残障人士的帮助似乎并没有什么决定性的影响,但一个人对残障人士的阻挠就会将他们推向深渊。在过去的宣传中,我们往往被要求“应该做什么”,但忽略了“不能做什么”,即便有一千个人为残障人士“让路”,但一个“拦路虎”就足以让残障人士的出行功亏一篑。“应当尊重残疾人”“应当为残疾人提供便利”,这些都只是口头上的呼吁,都是抽象的,难以界定、不易落实的。让全社会“做什么”是高标准高要求,是难以落实的,最终难免落入只有少部分人做的“形式”,但我们可以选择强调“什么不能做”,不设上限,确定底线。设定和落实禁止性规范:不能阻挠无障碍通道,不能无厘头地设置盲道等等,为侵犯残障人士权益的行为划定边界,对侵权行为进行追责,立法与执法机关不该“缺位”。
这样的问题,绝不是一项措施可以解决的,需要配套措施的完善。以占用盲道为例,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,本质上是停车位的供需不平衡,使得很多人“知法犯法”,配套设施的不足使得单纯对盲道进行保护是难以落实、难以成功的。另一方面,“一刀切”式的管理更不可取,绝不能因噎废食,为了防止电动车对无障碍通道的占用直接关闭无障碍通道,该做法无疑是本末倒置。中国自古有“堵不如疏”的智慧,在残疾人权益保护方面,追根溯源,解决侵权现象出现的深层原因,助残难题也就不攻自破了。只针对助残的具体事项“定点打击”,无疑是懒政、怠政的体现,仅仅流于形式,也容易陷入“不管就乱,一管就死”的死循环,助残难以得到真正落实。
这样的问题,绝不是一句口号可以解决的,需要观念的真正转变,需要措施的真正落实。我们看到的,不应该只是到处张贴的宣传标语,而应该是无障碍道路的动工修建,是越来越多努力生活的残障人士。社会让残障人士感受到的,也不应仅仅是社会处处对他们照顾,事事为他们让路,而是他们真正无障碍地生存与生活。一条畅通无阻、管理有序的盲道,远比千百条宣传标语有用,更能让大众认识到边缘群体、弱势群体的存在,也更能让大众将残障人士权益保护外化于行,而不止步于内化于心。并且这本就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,残障人士得到真正的便利,社会更多看到残障人士,从而更重视残障人士权益的保护。最终在正向往复中,关于帮助残障人士的观念深入人心,残障人士可以“不残障”地生活。
助残不能只是口号,真正能让残障人士获得实惠的也不可能只是口号,助残的措施需要落下来,然后走下去,从而打造一个真正残疾人友好的无障碍社会。(刘林凯)